新型城镇化强力推进,国家拟多举措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方案》提出了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比2013年缩小2个百分点以上。
《方案》从拓宽落户通道、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强化监测检查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具体举措。其中,落户问题最受关注。
对此,《方案》提出,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升学和参军进城的农村学生、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落户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技能型群体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分类制定落户政策,大中城市要减少落户限制,包括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显而易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举措。
从更高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一端连着供给,一端连着需求,蕴藏着内需释放的巨大潜力。从产业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对城镇基建房产等多个领域形成巨大支持。
9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而发改委投资司和住建部城建司不久前联合召开会议时也表示,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为新型城镇化保驾护航。另外,还有各个城市大力发展的轨道交通,都将受益于新型城镇化,又服务于新型城镇化。
【机构解读】
穷则思变:推进1亿人落户,这会是重大变化的起点吗?
中金公司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动1亿非户籍人都在城市落户方案》(下称《方案》),详细列示如何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的相关方案及配套措施。我们认为这个文件建立在之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城镇化总体规划文件的基础上,体现了一个正确的而重大的方向。如果完全得到执行,对中国未来3-5年的增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城镇化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源泉。中国近些年持续面临增长下滑的压力,外需无能为力,重点在于挖掘内需。在周期性的货币、财政与产业政策屡屡被采用之后,往往对增长只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且不可避免地累积了一些负面效应。到当前,货币政策作用的空间虽然还有但已经大幅缩小,财政刺激的能力仍在但也并非没有限制,房地产等产业政策多次使用但当前房价大涨、普涨,而增长仍没有系统性的起色且仍面临下滑的压力,因此在总体制度框架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在一些领域里突破部分制度障碍,持续挖掘和释放潜在需求,以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就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继续推进城镇化就是这样一个潜力足够大、且仍有挖掘空间的领域。根据官方统计,中国2015年为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1%,相比当今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仍有明显上升空间。如果考虑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则空间更大。虽然尚未严格详细估算,但直观感受,如果能够顺利推进落实进一步城镇化,释放相关需求潜力,将极大缓解中国面临的增长压力,且明显改善未来3-5年的增长前景。
(2) 当前城镇化的障碍主要在哪里?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较广。从城市和进城农民两面来看,各地要接纳人口进城,地方政府要在城市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多投入,无疑加大地方政府的负担,需要财力的匹配。而从进城农民的角度看,在城市里能否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如何能够在城里获得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与原有城镇居民类似的待遇、如何处理在农村的土地、宅基地及其他权益等相关权利,等等,则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障碍。概括来说,城镇化的继续推进,需要解决财税、户籍、土地、社保等几大方面的关键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政策与制度调整协调推进。
(3) 《方案》直接针对上述主要障碍。方案直接针对上述障碍:对于潜在进城群体,1)全面放开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调整完善超大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以及大中城市落户政策,使得城市落户更加容易;2)建立进城落户农民的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3)在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保障与原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权利,等等。对于地方政府,1)会加大中央对转移落户人口力度大的地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动态调整;2)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政补助;3)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机制;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制度。虽然可能在实际执行中不同地域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但方案基本涉及到了推进城镇化可能面临的大部分潜在障碍。另外在《方案》中没有提及地方政府如何处置手中的地方国有企业股权来获得支持城镇化、完善进城人员的社会保障覆盖,如果有这方面的相关政策,那么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的财务约束将进一步缓解。
(4) 穷则思变,这是否会成为重大变化的起点?我们在2015年年底对2016年的策略主题定调为《穷则思变》。其基本含义是,在中国周期性的政策工具选择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接近穷尽的背景下,如果要实现相对长期的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对原有的部分限制增长的制度实现突破性的变化,其中有关城镇化的配套政策就是重要的方向。之前出台的城镇化规划,结合近日更加细化的《方案》应该代表了我们之前预期的方向,是迈向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一步。接下来需要观察这些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被执行到如何的程度。尽管任何大的制度改变在初期都会充满怀疑和争议,我们相信这些政策如果能够得到顺利执行,将可能对中国未来3-5年增长前景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政策有可能成为继中国加入WTO之后,又一制度上的大变化。从市场的层面来说,我们仍维持之前整体对市场短期(3个月)相对审慎的观点,但同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来自政策和改革层面的变化。我们后续仍将继续对此变化进行紧密跟踪和继续深入分析,如果有迹象表明这些政策在被积极得到贯彻执行并对需求产生如期的效果,我们将重新审视我们对市场的中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