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在重启近半年后,正有扩容之势。
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获悉,相关部门正在审批国开行与民生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资格申请,这两家银行将有望成为第二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不过,试点资格何时落地及后续是否还有其他银行加入第二批试点申请,目前仍是未知数。
首批试点行已累计发行81亿
今年5月19日,中行、招行分别公布发行3.01亿元、2.33亿元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不良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建行、农行、工行相继加入试点行列。
据上证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述5家银行共计发行八期、累计总额约81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对应处置的不良资产总额累计约为276亿元。其中,招行共发行三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行发行两期,工行、农行、中行均各发行一期。在首批试点的6家银行中,目前唯有交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尚待落地。
截至今年6月末,在首期试点的6家银行中,农行的不良率最高(2.4%),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在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正在申请试点的民生银行的不良率(1.67%)仅低于首批试点的招行,同时在申请试点的国开行的不良率则仅为0.83%。
中诚信发布的相关报告认为,总体来看,本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既有利于银行改善资产负债表、提高资产质量和信用创造能力,同时又有利于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降低银行业内的系统性风险。
上述报告进一步分析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今年普遍缺乏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大环境下,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或将成为市场新机遇。目前已发行的几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多获得较高的认购倍率,比如招行“和萃”三期优先档的全场认购倍率达2.83,次级档的全场认购倍率达1.95.
试点扩容将助力企业降杠杆
其实,不良资产证券化几年前已有实践,信达资产、东方资产以及建设银行等机构均有涉足。不过,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停滞。而此次重启的一大背景是: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十多个季度有所攀升。根据银监会披露的相关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373亿元,不良率为1.75%。
因此,监管层以及更高层面多次提到要加大不良资产处理力度,且加大不良资产处置也是助力企业降杠杆中的重要一环。
为营造企业降杠杆的良好市场与政策环境,国务院在10月10日公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及,要提高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能力,拓宽不良资产市场转让渠道,探索扩大银行不良资产受让主体,强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竞争,加大力度落实不良资产转让政策,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推动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据了解,银行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路径,主要为核销和打包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以及债转股则是今年新增的渠道。而在上述多个新渠道中,大小银行适用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将呈梯次分布。
相关人士就此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均为大行,第二批试点银行很可能仍然以大行为主,而城商行等试点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效率可能更高,比如江苏银行、九江银行均已完成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试点。
但事实上,城商行也在主动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苏州银行董事长王兰凤近期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就透露,就处置不良资产这个问题,目前苏州银行正在寻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行进行合作。不过,王兰凤直言,目前正处于接触阶段,尚未明确将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城商行年会上也明确鼓励,城商行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方向,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