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武汉的李先生因为今年过年要见女朋友父母,身材瘦弱的他花掉了近半年积攒的5万元在公司所在商务区的一所健身房报了一套增肌、拳击、康复的健身私教课程。
李先生并非个例,近年来参与体育健身的群体与日俱增。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60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超过40%。持续30至6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行为可达50%左右。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预测,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将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
“健身房的优势在于力量训练比较多,力量训练的优势比较多,一方面男性更希望自己有力量感,另外可以提高代谢、运动能力、肌力、免疫性,甚至男女性功能方面。”11月20日,宝力来健身有限公司卞弘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比而言,户外运动则更多是有氧训练,目的在于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此外,随着各地政府对马拉松赛事的支持,跑步这项基础的户外运动也正成为一股浪潮席卷中国。
不同年龄阶层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正使得以“跑步+健身+户外”运动为核心的三体联动模式逐渐形成。
多元化需求
参与体育消费的群体在不断上升的同时,需求也逐步走向多元化。
长城证券分析师何晓峰表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具有不同健身需求,70后人群希望通过适当强度的健身缓解压力、增强体质,预防运动性损伤;80后人群追求塑身形,拼颜值,健康生活;90后人群更加注重个性,追求自我喜欢的健身方式,热衷于在健身过程中发展社交关系。”
记者调查发现,以选择在健身房锻炼的群体为例,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的健身方式也有所不同。“由于我们健身房定位中高端,全年会员卡在2000元以上,目前在册的2000多名会员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位于武汉国际广场附近的一所健身房的健身教练田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健身房的业务主要分为会籍顾问和私人教练,“由于我们基础设施及教练配备都处于行业中上游,定价也相对较贵,年轻人更愿意支付这笔费用。”
这种说法得到了在深圳从事私教的曹宇的认可,“健身房受众的年龄分布对健身房自身的定位特别敏感,CBD的中高端健身会所青年白领多一些,社区健身房中年妇女会更多一些。”
在曹宇看来,中年妇女基本不会在私教课程上花费,一般多为常规会员,来健身房跳操、淋浴。“报私教课程的大部分为女性,我们的增肌减脂常规课程一般为300-500元一课时,女性更愿意在自己的形体上花钱。”
田昊则表示,现阶段国内的健身课程主要分为增肌减脂的常规课程,基于修复腰椎突出、颈椎曲度消失等职业病的康复课程以及搏击等课程。“目前,占主要营收的仍为常规课程,制定康复课程的顾客主要是我们对他全面分析后,基于改善不良习惯的被动选择,运动损伤修复及事故后修复很少。”
“但在康复课程中,有一种特殊的课程较受市场欢迎——孕产课程,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锻炼有助于孕妇顺产。”田昊补充道。
“我以后怀孕也在考虑报该项课程。”目前在位于武汉汉街空中健身报了力量训练私教课程的张圆圆告诉记者,她之所以聘请私教,是因为到健身房运动很难坚持,请私教一方面可以起到陪伴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你了解你身体的状态,进行更有目的性的健身运动。
李先生也表示:“花费了5万元报了全方位锻炼的课程,虽然心疼,但现在看着自己肌肉一天天发生变化,也觉得值得。”
对此,何晓峰总结道:“从健身目的层面看,可将健身人群划分为经济型用户、健身爱好者和高净值用户三类。经济型用户以减脂为目的,喜欢大众运动,追求增强体质;健身爱好者以塑形为目的,习惯经济投入,热爱户外运动;高净值用户则喜欢休闲类运动,追求社交和减压。随着人们对健康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娱乐、塑形、减压、社交等个性化复合型需求明显。”
“上瘾”的马拉松
除了健身房,马拉松正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运动之一,甚至带动了一个体育细分行业的生态链,让精英跑步演变成为全民跑步,成了真真正正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共举办了1102场马拉松比赛,这些比赛的衡量标准是参赛人数达到800人以上,以上赛事的参与人次则达到了498万。
“马拉松是大型线下赛事活动,一场大型马拉松常常会有2-3万人参与。跑马拉松的人群大多是城市高净值人群和都市白领,具备较高的消费力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品牌赞助马拉松赛事能通过线下真实的场景拉近与这部分消费群体的距离,也能够树立阳光健康的企业形象。”懒熊体育余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跑者角度看,女性乐意分享跑步过程,因此在社交网站分享也变相增加了赞助品牌的曝光渠道。
来自上海的张洋参与马拉松这项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减肥。“但跑着跑着就停不下来了,尽管很多赛事要抽签还要交不菲的报名费。”张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觉得参加马拉松赛事能吸引朋友们的关注,“入坑久了就爬不出来了”。
余伟则向记者验证了这一说法;“去年武汉马拉松2万多个名额,10多万人报名,确实需要中签才可以参加。”
张洋向记者透露,他今年12月报名了广州马拉松的全马,算上一去一来的路费住宿费加上报名费,代价在2000元左右,“对于还在搬砖的我来说确实是笔不菲的开销,但就像上瘾了一样,拒绝不了”。
同样“上瘾”了的还有急速涌入这一户外健身细分市场的资本。平安证券研报显示,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到2015年的134场,5年间增长近10倍。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目标为超过800场,参赛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以此计算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数量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3%。
但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一位接近汉马运营团队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马拉松对政府补贴的依赖较强,汉马的政府补贴在1000多万左右,由于政府部门对赛事支持力度较大,2016-2017前两年营收为2000多万,扣除赛事成本费用2000多万,实际上是盈利的。”
国内马拉松是否盈利仍旧需要看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因为目前国内马拉松基本上没有转播收入,而成熟的马拉松(如波士顿马拉松)有电视转播收入,国内却是花钱请电视转播。在国外,马拉松赛事运营主要以商业运作为主,转播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波士顿路跑协会有商业公司招商。余伟预测称:“在政府机构改革主导下,体育行业消费以后会慢慢向国外模式变化。国内经济到达中高水平,消费力越高,品牌商会更重视这个投资场景,投入金额会更多。”
除了马拉松外,户外产业衍生出来的细分行业十分丰富,并且处于不断开拓创新之中。目前我国占比较大的户外休闲种类仍是传统的爬山、路跑、露营等,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及国内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滑雪、越野、潜水等客单价较高且相对小众的细分行业发展也较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