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盛融汇投资管理公司欢迎您! 010-64246588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九盛研究 > 九盛观点

中信证券:“货币+财政”政策加码 “双降”也许并不遥远

发布者:明晰笔谈 编辑:九盛融汇 日期:2019-09-05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政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对于货币政策方面,要求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表述上看,“加快”、“及时”等字眼透露出“六稳”工作的诉求较前期有所加大,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前下发部分明年专项债额度后,货币政策也跟随了步伐。

  降准预计将短期落地

  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仍然要落实到引导LPR下行上,降准以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LPR下行。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是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而具体政策仍然需要落实到LPR和利率市场化上。2019年8月20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相关政策,其中重点就是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以及银行在各类贷款中运用LPR作为定价基准。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这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因此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要进一步促进LPR报价,则通过降准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是可行方法。

  另一方面,专项债若增加发行,降准可释放资金承接。本次会议指出,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而倘若专项债增加发行,货币政策预期将予以配合,需要降准政策予以资金承接。在地方债发行时期,为对冲地方政府发行缴款,央行会采取OMO、MLF等操作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流动性支持。在利率债供给上,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考虑,在利率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债供给通常不会大幅扩张,地方政府债发行往往伴随着资金利率的适度下调以配合减轻政府部门成本。目前地方债发行利率开始出现市场化趋势,地方债发行利率有抬升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流动性收紧,发行利率将进一步抬升,增加宽财政的利率负担,因此适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十分重要,需要降准政策释放资金承接。

  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目标仍在,定向降准仍然较大概率再次出现。自2018年开展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操作以来,央行多次定向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等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通过再贷款、MPA考核、TMLF等政策工具强化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发力,2018年以来普惠金融小微贷款增速大幅提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效果有所显现。从当前的小微贷款规模上看,城商行与农商行占比趋势提升,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的趋势下行,在通过定向降准定向支持小微民营企业信贷进而促进宽信用的过程中,城商行与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后续定向降准将更多的面向中小银行。综合来看,本次会议对定向降准的再强调是对货币政策定向滴灌的再确认,未来的货币政策也将更加精细。

  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也有助于LPR报价下行。新LPR机制引入了中小银行报价机制,报价行由原先的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扩展到18家,其中不乏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等中小银行。一般而言,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均高于大型银行,在定价行中加入中小银行或将推高LPR的平均值,基于此,对中小银行实施定向降准也有望降低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并拉低LPR的算术平均值并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能组合出现。本次会议是近年来首次提出要以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方式降成本的,在监管层面“封堵”住房地产融资后,全面降准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制约也弱化了。另一方面,从本次会议的表述来看,“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的表述不同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的要求,可能也意味着本次会议强调的降准可能以全面降准+三档两优框架下的定向降准组合的方式推出。而“预调微调”、“及时运用”都意味着降准政策可能会在9月份快速推出,这也符合2017年以来国常会定调到央行快速推出具体降准政策的惯例(2017年9月28日国常会定调降准,9月30日央行宣布普惠金融降准;2018年6月20日国常会提出定向降准,6月24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重申9月降息观点

  从2018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虽然企业融资成本难以下行与贷款基于基准利率而缺乏向下的弹性有关,但实际上还是银行风险偏好并没有因为货币宽松、资金成本下行而明显的改善。当前虽然加速推进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但首次报价LPR下行幅度过小,并没能反映2018年以来历次降准后资金成本的下行效果,似乎资金端的压力仍然弱于风险溢价的走阔。这种情况下,降准来引导LPR下行仍然存在一定效果衰减,而降息则能实现LPR相应幅度的下行。因而我们重申《债市启明系列20190827—降息会不会在9月?》中的观点,要通过引导LPR下行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而LPR下行的空间仍然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

  此外,美联储再次降息在望,国内降息空间也打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23日的讲话中指出,仍需关注那些影响经济前景和重大风险的事情上,包括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以及通胀趋缓,这三个因素均可能成为9月美联储降息的原因;另一方面,鲍威尔在讲话中还称美联储正在研究是否应该扩大货币政策工具,我们认为这一行为也是美联储在应对低利率条件下为后续可能进行的降息做好铺垫。对于我国而言,当前中美政策利率利差和中美10年国债利差均在走阔,这也给国内降息打开了空间,若美联储9月份继续降息,则央行选择降息的概率将明显增大。

  国内通胀压力阶段性回落,CPI见顶、PPI继续下潜,对降息制约减弱。7月CPI超预期的主因是猪肉价格上涨和假期旅游旺季带动相关用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随着旅游影响的逐渐消散,CPI的主导因素将回归食品项,尤其是猪肉价格的走势。近期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持续,生猪存栏和出栏量都继续下滑,猪价上涨仍然有空间,但从基数效应来看,预计8月份以后CPI难以突破7月份高点。PPI方面,7月PPI向上拉动因素主要是黑色和有色金属,铁矿石、螺纹钢价格进入8月后快速下跌,需求不强下工业有色金属品种价格仍然不见起色,而油价基数太高也会拖累PPI同比,我们认为PPI后续仍将下潜。

  降准和降息是否二选一?

  从历史上看,降准和降息并不互斥。2016年之前,我国的降息主要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来实现,从历史上看,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大型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具有较为一致的联动性。2007年1月-12月,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00%升至14.50%,贷款基准利率也从6.12%升至7.47%;2008年9月-2009年1月,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基准利率双双回落,分别降至15.50%和5.31%;2010年10月-2011年7月,二者双双回升;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0%,贷款基准利率升至6.56%;2015年1月-2015年10月,二者的变动方向仍然相同,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回落2.5pcts、1.65pcts至17.50%和4.35%。进入2016年后,我国不再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而逆回购利率则成为了我国的政策利率,但从历史上看逆回购利率的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方向也并未发生背离。综合来看,降准与降息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二者并非互斥而是互补,二者的结合使用也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

  降息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下的顺势而为。在美联储9月再次降息概率加大的外部压力,以及稳增长、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的内部目标之下,市场对MLF降息的预期越来越浓烈。从内部情况看,在流动性本身较为充裕的环境下,货币政策也逐步从数量工具转向价格工具,而要进一步引导LPR下行还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MLF降息概率加大、时点前移。从博弈时点上看,我们认为若美联储再次降息,央行可以顺水推舟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鉴于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是北京时间9月19日,需要关注9月17日MLF续作、9月19日公开市场操作及9月20日LPR报价的变化。

  定向降准并不会造成大水漫灌,同时可作为一个观察LPR改革机制的契机,反而可以为后续降息铺路。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的取向,因此需要运用好更多定向的结构性的货币工具,而定向降准操作可以防止大水漫灌,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效果;另一方面,定向降准能为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理论上能够降低LPR,因此降准可被视为对LPR机制传导、定价效率的观察和评估。长远来看,定向降准对降息而言并不互斥,反而是在为降息铺路。

  财政政策说了什么?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首先提到“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紧跟着便在货币政策上给出“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的指引,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8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上提到要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好结合的要求。

  针对专项债使用的指引和效果的判断有三点值得关注:使用额度、投资范围和时效要求。使用额度方面,我们在此前报告《专项债额度若提前下达对债市是风险或机会?》中推算理论上提前下发的专项债额度至多可达1.29万亿;投资范围上多为具备一定收益能力但市场化程度有限的领域(交运、管网、环保等),特别提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时效要求方面资金优先向前期准备充足且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这也和“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的要求相符,可以判断项目可能主要在南方省份)。综合来看,专项债理论上的可使用额度不低,但一方面项目投向直接排除了此前占比最高的土储和棚改,符合要求的投向一定程度上受到项目储备有限和投资意愿不高的制约,另一方面政策对投资时效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对项目的要求,这意味着政策的实际力度不会过猛。

  8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上政策从体制、机制方面对投资做了动员,如“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和“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这些对专项项目的投融资存在一定支持作用,但摸清机制需要一定时间。结合国常会和金融委会议上分析现阶段货币+财政政策以及金融体系的规划和定调,我们认为积极财政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将有所提升,但从上述的三个关注点考虑样本空间受到了限制。

  债市策略

  综合来看,国常会对货币政策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预调微调”,并特别说明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工具,结合支持对象、外部因素和LPR改革来判断,我们认为定向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财政政策明确了要时要效,结合时间、空间和项目类型判断,从落地的时点看,国常会关于货币+财政的布署可能更多是为明年打好政策基础(专项债中提到“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我们重申降息降准政策有望在近期落地,即便专项债四季度会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债市中期的核心逻辑资产荒并没有改变,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